当前位置:肿瘤瞭望>资讯>正文

一问医答丨马军教授、朱军教授:首个靶向CD79b ADC 维泊妥珠单抗获批,引领DLBCL走向治愈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23/1/18 9:32:36  浏览量:7116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2023年1月13日,靶向CD79b的新型ADC药物维泊妥珠单抗在我国正式获批联合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多柔比星和泼尼松(R-CHP)用于治疗既往未经治疗的弥漫大B淋巴瘤(DLBCL)成人患者。

编者按:2023年1月13日,靶向CD79b的新型ADC药物维泊妥珠单抗在我国正式获批联合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多柔比星和泼尼松(R-CHP)用于治疗既往未经治疗的弥漫大B淋巴瘤(DLBCL)成人患者。如今,DLBCL已进入可治愈的时代,维泊妥珠单抗的上市将为患者走向治愈带来更多选择。“肿瘤瞭望”特别采访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马军教授和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朱军教授,探讨维泊妥珠单抗带来的更多可能。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是否可以治愈?目前常用的治疗手段有哪些?

马军教授: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B细胞淋巴瘤最常见的一种,约占恶性淋巴瘤的一半以上。自从1997年利妥昔单抗(美罗华)问世,开创了DLBCL免疫化疗新时代后,R-CHOP方案已成为DLBCL治疗的金标准,为许多患者带来了生存获益。临床中一般将5年无病生存率(DFS)作为临床治愈的标准,在发达国家约有62%~72%的DLBCL可以获得临床治愈,我国北上广地区及一些大型医疗中心的治愈率与欧美发达国家一致。然而我国医疗水平发展不均客观存在,我们统计了全国16,000余例DLBCL患者发现,从05年发展至今,我国5年DFS率从32%提升到了40%左右,在赶超发达国家方面我们任重而道远。现阶段,我们要首先实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的“将恶性肿瘤5年生存率提高15%”的目标。幸运的是,我们今天迈入了抗体偶联药物(ADC)治疗的时代,迎来了维泊妥珠单抗(优罗华)的上市,将进一步追求DLBCL的治愈。
 
针对复发难治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有哪些新的治疗选择?

马军教授:临床中约有一半的DLBCL患者可能复发成为难治的、耐药的淋巴瘤。对于复发难治DLBCL,临床常用的治疗方式包括挽救性化疗、大分子单抗、抗体偶联药物(ADC)、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等。2023年1月13日,我们迎来了新型抗CD79b的ADC药物优罗华(维泊妥珠单抗,Polatuzumab Vedotin,Pola)的上市,是继美罗华(利妥昔单抗)、佳罗华(奥妥珠单抗)之后的第三代产品。维泊妥珠单抗联合R-CHP方案在复发难治DLBCL中完全缓解率较高,亚洲人群获益更多,“美、佳、优”,将为中国淋巴瘤患者的治愈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相信它上市后将为中国患者的治愈贡献更多力量。
 
请问维泊妥珠单抗是怎样发挥抗肿瘤作用的?

朱军教授:维泊妥珠单抗是由靶向CD79b的单克隆抗体通过连接子与细胞毒药物甲基澳瑞他汀E(MMAE)偶联而成的新型ADC药物。维泊妥珠单抗与肿瘤细胞表面CD79b结合,通过细胞内吞作用将MMAE带入肿瘤细胞的内部,从而发挥杀伤的作用。维泊妥珠单抗兼具“靶向”与“细胞毒”双重作用,比普通的单克隆抗体——“裸抗”要好。它的“旁观者效应”不仅杀伤靶向的肿瘤细胞,也对周围的肿瘤细胞具有杀伤作用。再者,维泊妥珠单抗的细胞毒部分MMAE的抗肿瘤活性是常用的长春花碱、长春新碱的200倍,像具备更充足弹药舱的生物导弹,能发挥相当好的抗肿瘤作用。基于该机制,维泊妥珠单抗从临床前的研究、临床研究,到上市以后表现的非常出色,是一个精准、靶向、高效、副作用低的药物。相信维泊妥珠单抗的上市将为B细胞淋巴瘤患者带来新的选择、新的希望以及更大的治愈可能。
 
维泊妥珠单抗选择的靶点CD79b有何特点?您对维泊妥珠单抗上市有哪些寄语?

朱军教授:CD79b在几乎所有的B细胞淋巴瘤中都会表达,但在正常细胞表达较少。因此我们认为只要是B细胞淋巴瘤,维泊妥珠单抗就能与之结合会发挥抗肿瘤作用,为维泊妥珠单抗提供了更广的应用范围。另外,患者既往的治疗并不影响CD79b的表达,所以我们从机制上可推测耐药患者使用维泊妥珠单抗依然有疗效。综上,我们特别看好这个药,它在中国的顺利上市,将为我国淋巴瘤患者带来了新的选择,新的尝试。
 
马军教授:当前针对DLBCL的治疗方法可以满足大约80%患者的需求,但对于高侵袭性的、经济困难的群体的治疗手段仍略显不足。维泊妥珠单抗的上市部分解决了高侵袭性肿瘤的问题,但仍需我们不断探索;在医保、社会保险和基金救助方面我们临床医生也要继续努力,发挥推动作用。我一直在讲:医患一家,医药一家,生命至上,生命高于一切。为了我们淋巴瘤患者活得更长,达到更高的临床治愈,我们要联合起来攻关,为达到最高的临床治愈而努力奋斗。
 
专家介绍
马军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所长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监事会监事长
亚洲临床肿瘤学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白血病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与继续教育中心淋巴瘤
专科建设项目专家组组长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淋巴瘤专家委员会护理学组名誉顾问
1979年赴日本东京大学医学部留学,一直致力于血液系统的良恶性疾病的诊疗,特别以治疗白血病和淋巴瘤享誉业内。1982年在国内首先建立体外多能造血祖细胞培养体系,填补国内空白。自1983年至今应用维甲酸和三氧化二砷序贯疗法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1200余例,10年无病生存率85%,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先后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专著40余部,获国家、省、市科技奖二十项。承担国家863重大科研项目8项,省、市级科研课题25项。
 
朱军教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党委书记,大内科主任,淋巴瘤科主任
兼任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理事会副理事长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监事会副监事长
北京市希思科临床肿瘤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淋巴瘤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北京抗癌协会副理事长
北京癌症康复会会长
中华医学会肿瘤分会副主任委员
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肿瘤学专家委员会委员血液肿瘤组组长

版面编辑:张靖璇  责任编辑:卢宇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淋巴瘤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