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肿瘤瞭望>资讯>正文

从基础到临床,临床医生应如何搭建科研与转化的桥梁?丨沈洲论坛 名家视角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20/11/24 22:58:16  浏览量:8287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编者按:2020沈洲论坛-乳腺癌高峰论坛暨第三届国家继续教育乳房重建学习班于2020年10月30日~31日以线上+线下形式在沈阳召开。大会开篇的“科研与转化”环节,国家杰出青年获得者陈策实教授、中华医学会杂志刘冰社长从基础研究进展和科研设计及论文报告规范等方面分别做出了相关报告。随后,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徐莹莹教授的主持下,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毛晓韵教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张聚良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李俏教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李娟娟教授共同就“科研与转化”相关问题展开了讨论。

 

徐莹莹教授:很荣幸能与多位专家前辈一起参加第三届沈洲论坛。还记得第一届沈洲论坛在丹东举办,那时的我对乳腺癌诊治的理解还很粗浅,经过这几年各位业界前辈的引领、与兄弟姐妹的学习切磋,自己也得到了提升,可以说沈洲论坛是陪伴我成长的平台。

 

今年的沈洲论坛增加了“科研与转化”部分,并作为大会的第一环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既往,我们讲了太多国外的研究、指南及共识,但对于中国乳腺癌患者,无论是人种、发病情况及国情都与西方有所不同,因此,临床实践中我们要有自己的思考。如何做好科研与转化?怎样成为一个兼具临床经验和科研思维的青年医生?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来自于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的张聚良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李俏教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的李娟娟教授,以及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毛晓韵教授共同探讨,几位青年才俊在乳腺癌诊疗研究领域均有着自己的想法和建树。首先有请张聚良教授谈谈自己的观点。

?

 

张聚良教授:非常感谢张强主席和徐莹莹教授的邀请,虽然是通过线上参加会议,我仍然能感受到浓郁的学术气氛。近几年,上至国家、下至医院、科室对科研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正如徐莹莹教授所说,会议把“科研和转化”这一环节放到开篇位置,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其重要性。

 

确实像刘冰社长提到的,其实在中国目前的临床实践中,我们不缺资源、不缺想法,只是临床研究的实践相对缺乏,需要更好的行动力和坚持。所以我觉得一开始我们可以从很小的点去做,逐渐积累经验和临床研究素养,当这种思维训练出来以后,一定可以实现由面到点的突破。

 

听完陈策实老师的讲座,更多的谈到了基础与临床的结合、转化。这些大咖的研究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实在太多。作为乳腺外科临床医生,我感受最深的是这几年临床研究中涉及基础转化的内容越来越多,之前开展的临床试验可能只是对比了几种方案的疗效,现在的临床试验会逐渐过渡到对内在机制、分子标记等转化研究相关问题的探究,同时也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有利于临床医生将基础研究和转化研究进行有机结合。在这点上,我个人认为还是需要向基础研究的老师学习,期待以后有机会能和陈策实老师进行合作。

 

李俏教授:听完两位老师的讲课,我感触颇多,刘冰社长向我们展示了目前中国学者开展的新探索,也给我带来了许多启发。疫情期间,我们也开展了很多新冠相关的研究,尽管今年我们一直笼罩在新冠的阴翳下,但从中我也可以感受到“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我们需要不断地开拓思路,汇聚目前关注的热点,从而进行探索,这是我从刘冰社长讲课中获得的最大收获。陈策实老师为我们汇总了众多大咖的研究成果,从一个临床医生的角度来看,我更加关注临床和基础的结合。

 

目前,很多研究聚焦于新药的耐药机制探索,如CDK4/6抑制剂、PARP抑制剂、抗血管生成和免疫治疗的结合等。患者耐药在临床中是常见现象,陈老师的讲课提示我们临床医生应当利用好这一契机进行相关研究,应当同基础科学家多沟通,并通过科学实验探讨和发掘其背后的机制。

 

未来,我们要在工作中努力去发掘这些点,积极与基础科学家进行沟通,寻找开展转化相关的研究的切入点,这是我今天最大的收获。

 

徐莹莹教授:好,谢谢李俏教授的分享。从张聚良教授和李俏教授的分享中我们可以得出,做为临床工作者,我们要善于抓住临床中的现象,并积极与基础科学家进行研讨,从而走到转化这一步。接下来,有请李娟娟教授发表自己的感悟。

 

李娟娟教授:陈策实老师和刘冰社长的精彩演讲,让我更加深刻的体会了知行合一,勤于思、敏于行,我们从中看到了中国学者开启的研究也更加重视转化研究的应用。在临床发现问题后,采用基础研究、转化研究以及临床试验等方式来进行科学研究,最终将有效并且安全的新的治疗策略再次应用到临床上进行运用和检验,能更大程度上为患者提供更多获益,这也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刚刚刘冰社长在讲课中提到,新冠期间科研水平也得到了相应提高。我身处武汉,看到身边的同学、同事仍在坚持展开科学研究,为战胜疫情做着自己的贡献,这种孜孜不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同时,我也希望在座的各位专家学者能与基础科研的老师多沟通,以争取更多的学习机会。

 

毛晓韵教授:听完两位老师的讲课,我感觉受益匪浅。疫情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思考,特别是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科研的思考。临床医生到底应该如何做好做科研?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时至今日,我觉得科研是需要被大家重视的东西,而且需要大家齐心协力一起跟进,没有哪项研究是通过一己之力就能做出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成绩的,所以可能得需要一个科室甚至整个医院从上到下给予重视。

 

每篇高质量文章的发表,可能需要基础和临床数位同事或同学的辛勤努力和奉献,但到最后发表时署名就只有几个人,即使从中只扮演了很小的角色,科研成果的发表也离不开大家的共同努力。因此,只有在临床和基础的共同努力下,才能把科研的每一块砖瓦放到合适的位置,共同拼凑成我们心中最好的那块乐高的模型,做成我们心目中想要的科研。

 

徐莹莹教授:感谢几位讨论嘉宾。听完刘冰社长和陈策实教授的报告,我也有很多反思。我们目前的科研现状是,多数人迫于节点指标的压力去写文章,写课题,但并不成体系,追潮流却偏离了科学问题的本质,这样很难转化为科技效益。

 

目前国家倡导科学成果转化,面对这样的现状,结合两位老师的报告非常有感触。临床医生成千上万,为什么有的医生会对临床实践问题有自己的思考?是因为这些医生很多都经历过基础科研训练。陈策实老师这样的科学家,是从微观层面了解疾病和药物,他们看到的往往是细胞内结构或信号通路,作为临床医生的我们有机会看到更宏观的现象,比如人体对药物的反应、某种治疗方式的疗效等。如何架起宏观和微观的桥梁,是未来具有科研思维的临床医生要走的道路,需要和基础科学家一起做好转化研究。

 

正如刘冰社长所说“要寻找源于临床实践的问题”,需要临床医生脚踏实地、勤于思考、勇于实践、敢于坚持,才能找到真正能服务于患者的有价值的问题。希望我们这一代青年科研工作者,能够心平气和的开展科学研究,拓展自己的研究领域,深入挖掘科学问题本质,努力为乳腺癌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版面编辑:洪山  责任编辑:卢宇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乳腺癌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