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肿瘤瞭望>资讯>访谈>正文

2021 CSCO BC丨邵志敏教授团队持续深耕,三阴性乳腺癌“复旦方案”硕果累累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21/4/19 10:47:33  浏览量:8538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编者按:2021全国乳腺癌大会暨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乳腺癌年会于2021年4月9~10日在北京召开。会上,《肿瘤瞭望》特邀采访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邵志敏教授,请他就目前复旦肿瘤团队开展的相关工作进行了介绍。

《肿瘤瞭望》:复旦肿瘤团队2019年绘制出全球最大的三阴性乳癌基因图谱并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复旦分型”标准,两年来,您和您的团队在相关领域开展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果?


邵志敏教授:众所周知,三阴性乳腺癌与其他类型的乳腺癌相比,具有恶性程度高、预后较差等特点。由于三阴性乳腺癌没有特定的靶点,治疗手段除外科手术治疗外,只能依靠化疗进行全身系统治疗。此外,其复发率高且易发生远处转移,一旦患者出现复发转移,预后非常差。因此,十几年前我们团队就针对这一亚型乳腺癌展开了相关研究工作。


为提高其治疗疗效,复旦肿瘤团队首先对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化疗的优化组合进行了相关探索。其中胡夕春教授领衔的CBCSG 006研究对比了吉西他滨联合顺铂(GP)与吉西他滨联合紫杉醇(GT)化疗方案的优效性,结果显示,GP较GT方案能显著延长了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和客观缓解率(ORR)。因此,在复发转移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一线治疗中,GP方案具有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同时,复旦肿瘤团队在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辅助治疗中也开展了一系列的临床试验,其中CBCSG 010研究探索了卡培他滨在三阴性乳腺癌患者辅助治疗中的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卡培他滨显著提高了患者的DFS。在ITT人群中,卡培他滨组(XT-XEC)和对照组(T-FEC)的DFS分别为86.2%和80.2%,5年DFS分别为86.3%和80.4%。这一结果为手术后接受辅助治疗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提供了一个更好的治疗策略。


PATTERN研究探索了三阴性乳腺癌辅助治疗中紫杉醇+卡铂方案(PCb;6个周期)与标准剂量环磷酰胺+表阿霉素+氟尿嘧啶(3个周期)序贯多西紫杉醇(CEF-T;3个周期)方案的疗效差异。中位随访62个月结果显示,与CEF-T方案相比,Pcb组5年的DFS提高了6.2%(86.5% vs. 80.3%,HR=0.65,95%CI:0.44~0.96,P=0.03),确认了铂类在早期TNBC辅助治疗中的地位。这一研究结果于去年荣登JAMA Oncology杂志,紫杉联合铂类方案也成为了辅助治疗中一个非常好的治疗选择。


通过对三阴性乳腺癌的进一步了解,我们发现其化疗选择还是十分有限的,因此,在10年前我们就布局了基因组学相关的工作,以挖掘出潜在的靶点或生物标志物,希望能找到更佳治疗方案。2019年,“全球最大的三阴性乳腺癌基因图谱”由我们团队绘制而成。此外,研究团队通过对庞大的基因组数据进行分析,根据不同基因特征,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复旦分型”,并据此将三阴性乳腺癌分成了4个不同的亚型:免疫调节型(IM)、腔面雄激素受体型(LAR)、基底样免疫抑制型(BLIS)、间质型(MES),为三阴性乳腺癌的分型施治奠定了基础。


基于精准的“复旦分型”方案,我们了设置FUTURE临床试验,该研究为“伞形”研究,主要针于经过多轮治疗后(入组患者既往中位治疗线数为3)仍然出现进展的三阴性乳腺癌,并根据“复旦分型”分为7个治疗臂,分别给予不同的方案治疗。2020年7月份,FUTURE临床试验结果在Cell Research杂志发表。通过FUTURE研究,我们发现在多线治疗失败的患者中,一些治疗方案疗效显著。如在IM型C臂患者中,采用抗PD-1抗体+白蛋白紫杉醇进行化疗,ORR可高达52.6%。同时,在BLIS型E臂患者中,采用抗血管生成药物,ORR也可达到26.1%。



基于此,我们设计了FUTURE-C-PLUS研究,将免疫治疗臂推向一线治疗,该研究共入组了46例患者,结果显示客观缓解率超过80%。不久前,FUTURE-C-PLUS临床试验结果被2021 ASCO年会选为口头报告。


我认为三阴性乳腺癌的研究是无止境的,所以我们还在该领域不断进行深化研究,如利用其蛋白组学、代谢组学来补充“复旦分型”的不足之处,相信今后会有更多结果公布。


《肿瘤瞭望》:据悉,您团队开展的SPECTRUM试验日前发表于JNCI杂志,该研究首次对比了EC-wP与EP-wP在年轻乳腺癌治疗方面的效果,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此项研究的背景及相关结果。



邵志敏教授:我国年轻乳腺癌(年轻乳腺癌通常指小于35岁或40岁的患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欧美国家,这是我国乳腺癌患者的发病特点之一。年轻乳腺癌与老年乳腺癌患者相比需求更多,如存在保乳、生育需求等。对年轻乳腺癌患者,我们不仅关心其近期疗效与长期生存问题,也关心其生活质量与生育可能性的问题。如何做到治病与满足患者需求之间的动态平衡,这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


SPECTRUM研究共入组了521例年轻患者,主要探讨了年轻女性乳腺癌术后无环磷酰胺辅助化疗方案能否增加月经恢复可能性并改善生存结局(EC-wP与EP-wP)。主要研究终点为全部意向治疗患者的化疗后1年月经恢复率和5年无病生存率,通过患者报告结局问卷完成了4年成功妊娠率的探索性分析。


中位随访62个月结果显示,EC-wP与EP-wP相比:1年月经恢复率:48.3% vs. 63.1%(95%CI:42.2%~54.3%、57.2%~68.9%;绝对差异:14.8%,95%CI:6.37%~23.2%,P<0.001);5年无病生存率:78.3% vs. 84.7%(95%CI:72.2%~83.3%、79.3%~88.8%,分层对数秩P=0.07)。4年成功妊娠率:2.7% vs. 9.6%(P=0.03)。



该研究结果表明,EP-wP方案在年轻乳腺癌患者的治疗中,既保证了其治疗效果,又保证了其月经恢复率,具有卵巢保护优势,对于临床实践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肿瘤瞭望》:您在本届大会上做出了“人工智能助力三阴性乳腺癌精准治疗”的报告,近年来,人工智能在三阴性乳腺癌治疗领域发挥了哪些作用?


邵志敏教授: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在医学领域的快速发展,其在肿瘤诊断和治疗领域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人工智能辅助乳腺癌治疗的案例也越来越多。人工智能包含的概念是十分广泛的,因此我们提出了能不能用人工智能中的影像组学、病理组学等辅助三阴性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这一设想,对于这一设想我们目前还在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版面编辑:洪山  责任编辑:卢宇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乳腺癌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