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肿瘤瞭望>资讯>快讯>正文

上下求索,精益求精——张剑、叶松?、陈前军教授等探讨年轻乳腺癌热点问题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22/7/13 17:05:50  浏览量:9576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首部中国年轻乳腺癌诊疗专家共识已正式发布,激发了学术界对年轻乳腺癌患者诊疗新一轮的热烈探讨,中国乳腺癌发病年龄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关注年轻乳腺癌患者健康势在必行。近期,年轻乳腺癌云端学术沙龙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特邀福建省立医院叶松青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张剑教授担任主席,与许多国内知名学术专家汇聚云端,就乳腺癌卵巢功能抑制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激烈探讨,提出诸多新颖独到的观点。

首部中国年轻乳腺癌诊疗专家共识已正式发布,激发了学术界对年轻乳腺癌患者诊疗新一轮的热烈探讨,中国乳腺癌发病年龄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关注年轻乳腺癌患者健康势在必行。近期,年轻乳腺癌云端学术沙龙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特邀福建省立医院叶松青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张剑教授担任主席,与许多国内知名学术专家汇聚云端,就乳腺癌卵巢功能抑制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激烈探讨,提出诸多新颖独到的观点。 

 
主席致辞
 
叶松青教授、张剑教授主席致辞
 
叶松青教授、张剑教授致开场辞,本次会议邀请的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学术实力强劲,会议将从指南和临床实践的角度,对卵巢功能抑制(OFS)进行深入探讨,并结合今年ASCO 大会中内分泌治疗最新研究结果,迸发新的火花。作为2021中国早期乳腺癌OFS专家共识的执笔专家,张剑教授也将引导与会专家参与OFS热点话题的精彩讨论。
 
学术研讨
 
1
从中国指南看乳腺癌内分泌治疗
 
陈文艳教授分享从中国指南看乳腺癌内分泌治疗
 
本次会议主席叶松青教授的主持下,南昌市第三医院陈文艳教授从多项中国乳腺癌指南的角度,分享关于HR+早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观念的变迁与体会。相比于国际指南,中国指南更符合中国国情,结合药物可及性、药物价格、国产新药和医保政策等多项因素,完善了本土乳腺癌规范诊疗体系。SOFT研究 5.6 年随访结果奠定了 OFS 用于接受化疗亚组人群和极年轻患者(<35 岁)人群的获益基础。而后 SOFT 研究 8 年和 12 年随访结果,也进一步夯实了 OFS 改善中高危患者 DFS 和 OS 的长期显著获益。
 
基于这一重要研究结果,国内指南均确立了 OFS 为中高危患者的标准治疗,并推荐使用 STEPP 分析在临床实践中快速评估复发风险,为患者个体化选择最佳辅助内分泌治疗方案。在给药方式方面,专家投票认为GnRHa药物1月剂型和3月剂型疗效基本相似。同时,SOFT/TEXT 研究 12 年结果也回答了“OFS 联合他莫昔芬或 AI 谁更好”这一问题,OFS 联合 AI 仍取得了更佳的DFS和OS获益,尤其是在高危患者中。
 
对于中高危患者,延长内分泌治疗观念已经逐渐成为主流,ATLAS、aTTom、MA.17、MA.17R、ABCSG 6a等研究结果均体现了延长内分泌治疗的生存获益。2021版CSCO指南已经根据患者年龄和危险因素,对延长内分泌治疗做出明确推荐
 
CSCO指南对延长内分泌治疗的明确推荐
 
在国内新冠疫情“常态化”防疫时期,面对减少人员流动的政策,患者许多就诊需求难以满足。在艰难时期,临床医生应该注重对患者的心理疏导,缓解患者焦虑情绪,在坚持规律复诊的同时,可以通过长效剂型减少患者的就诊次数,提升患者依从性。
 
2
OFS临床实践热点问题思考
 
陈前军教授:OFS临床实践热点问题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二院郭宝良教授主持下,广东省中医院陈前军教授对临床OFS应用热点问题展开思辨。目前国内外指南对于OFS治疗选择及联用方案推荐,均基于对肿瘤复发风险的评估。但某一治疗手段的获益不仅仅取决于复发风险,更与治疗敏感性密切相关。
 
一方面,随着抗HER-2药物和CDK4/6抑制剂可及性不断提高,原先研究的模型也许不再能准确识别肿瘤复发风险。CDK4/6抑制剂的出现,正在对标准的内分泌治疗方案发起冲击,CDK4/6抑制剂应用于早期高危患者时,是否还应该维持原有的OFS联合AI治疗方案,目前并没有研究结果可以回答这一问题,期待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能够帮助医患做出判断。
 
另一方面,HR+表达水平、CYP2D6基因多态性等多种因素都影响内分泌治疗的敏感性。SOFT/TEXT 研究中ER表达低于50% 的患者仅占 4%,PR表达低于20% 者仅有 10%,HR低表达患者治疗获益并不明确。来自MD Anderson一项回顾性研究也发现ER低表达(1-9%)与ER阴性的预后更相似,对内分泌治疗获益有限。以上两方面,都是后续OFS临床应用过程中应该予以明确的重要问题。
 
3
2022年ASCO早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进展
 
宋传贵教授:ASCO早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
 
江西省肿瘤医院孙正魁教授主持这一环节,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宋传贵教授分享了今年ASCO关于早期HR+乳腺癌最新热点研究。BIG 1-98、SOFT和TEXT高危亚组的再分析数据显示,强化内分泌治疗在2年时获益已经显现。ASTRRA研究中亚洲≤45岁女性化疗2年内卵巢功能恢复几率高达93.6%,此次更新了 8 年随访结果,长期DFS获益明确了对亚洲人群OFS联合AI的推荐。ASTER 70s研究提示,在总体≥70岁高GGI人群中化疗并未带来额外获益,但在能够耐受完整化疗方案的患者中仍能观察到显著获益,≥70岁并不是豁免化疗的标志。LUMINA研究是一项针对≥55岁、T1N0、ki-67≤13.25%的luminal A型患者保乳术后豁免放疗的单臂研究,2.3%的5年局部复发率提示这部分人群可以谨慎豁免放疗。Canto研究显示非依从性患者具有更高的肿瘤复发风险,非依从性与药物不良反应密切相关,辅助内分泌治疗应该注重不良反应管理和患者教育,使治疗效果最大化。
 
百家争鸣
 
针对上述讲者的精彩演讲和OFS热点共识,张剑教授邀请泉州市第一医院陈德波教授、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齐晓伟教授、深圳市人民医院胡泓教授、山东省肿瘤医院邱鹏飞教授和海南省人民医院陈茹教授共同参与探讨。
 
讨论嘉宾对OFS临床应用热点问题展开激烈讨论
 
陈前军教授在讲题中抛出了“绝经前患者在使用CDK4/6抑制剂时,是否还需要OFS”这一问题,讨论嘉宾展开了精彩探讨。在CDK4/6抑制剂时代,对于高复发风险患者,OFS联合AI强化治疗仍必不可少,CDK4/6抑制剂在标准治疗方案基础上的获益水平还需要进一步评估,基于目前研究数据及结果,对于复发风险高危绝经前人群,多数与会专家仍推荐在OFS联合AI的基础上加用CDK4/6抑制剂。
 
张剑教授引导关于OFS临床实践热点问题探讨
 
对OFS及联合治疗方案的选择,研究数据和临床经验均提示GnRHa三月剂型和一月剂型疗效相似,三月剂型可以减少患者就诊次数和成本,尤其是在疫情防控的大环境下,给患者提供了许多便利。选择联合AI或SERM时,需要权衡获益与风险,考虑到AI在大型临床试验中显著提升总生存率,OFS 联合 AI 仍应是中高危患者的首选方案,使用过程中注意骨折等不良反应的管理,能够给患者带来进一步获益。OFS治疗期间是否监测雌二醇这一问题,国内专家并未形成统一意见,支持观点主要认为在GnRHa应用早期和联用AI类药物时,检测雌激素以反映卵巢逃逸情况,但国内指南、共识均认为不需要规律监测雌二醇,一方面雌二醇检测无统一方法及标准,另一方面,检测雌二醇并不能实际改变临床路径,卵巢功能抑制不全与患者预后之间并无明确相关性,也无证据表明调整药物能够带来患者获益。关于加用AI的时机,研究数据表明GnRHa能够快速抑制卵巢功能,在2-3周内将雌激素降至绝经后水平,结合RCT研究中加用AI的时机,国内共识推荐对于未绝经的乳腺癌患者,GnRHa可以与AI同时启用。但也有许多专家认为需在开始GnRHa治疗并确认卵巢抑制后,才可以开始AI治疗,以尽可能避免AI刺激下丘脑垂体通路进而导致雌二醇水平升高,尤其对于少部分卵巢抑制逃逸患者,过早使用AI可能有不良作用。 
 
更多的临床问题有待研究进一步明确
 
对 OFS 获益人群国内指南已经根据患者复发风险进行明确定义,临床医生对于不同危险因素的权重可能会因经验而有不同侧重,面对存在困惑和争议病例时,STEPP评分从循证领域做出很好的指导。此外,GnRHa可以通过暂时抑制卵巢功能,或抑制卵巢血管生成,减少化疗药物随血液进入卵巢,直接或间接地保护卵巢功能。对于有生育需求和对治疗后卵巢功能有要求的年轻患者,辅助化疗期间应用GnRHa进行卵巢保护是一种易于实施且经济成本较低的生育力保护方案,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已被多项研究证实,研究亦表明GnRHa的3月剂型与1月剂型具有相似的卵巢保护效果。这种保护力与乳腺癌ER状态无关,适用于所有希望或需要治疗后保留卵巢功能的患者,。OFS标准时长为5年,在标准治疗方案基础上进行强化内分泌治疗已成趋势,年轻、高危、耐受良好的患者可以延长OFS时长以追求更长久的获益。ASTRRA研究更新结果显示2年OFS方案也可以带来可观的DFS获益,给具有生育需求的患者提供一种可能的选择。
 
会议总结
 
张剑教授、叶松青教授对本次大会与会专家的学识灼见予以高度赞扬。此次会议针对OFS热点问题深入思考,其中有些已达成共识,但有部分问题仍然存在争议,如绝经前患者应用OFS后加用AI时机、OFS过程是否监测雌激素、SERM类药物的选择等等。此次会议产生许多有趣、扎实的观点,思想碰撞中激荡出新的火花,也为后续的临床研究提供很好的启示。期待以后能进一步深入探讨和交流,推动年轻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不断发展进步。
 

版面编辑:张雪  责任编辑:卢宇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年轻乳腺癌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