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肿瘤瞭望>资讯>快讯>正文

方凤奇教授:抗肿瘤治疗中的心脏安全性管理及肿瘤心脏病学当前挑战与未来发展丨2024 CACA整合乳腺癌大会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24/7/22 15:28:39  浏览量:2658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随着肿瘤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肿瘤患者的生存率显著提升,但抗肿瘤治疗过程中的心脏安全性问题日益凸显,成为临床关注的焦点。在此背景下,肿瘤心脏病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其重要性愈发显著。在“2024 CACA整合乳腺癌大会”乳腺癌整合康复专场上,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方凤奇教授为我们分享了“乳腺癌抗肿瘤治疗相关心脏安全性管理”的前沿见解。会后,《肿瘤瞭望》就肿瘤心脏病学相关内容采访了方凤奇教授,请她为我们分享肿瘤心脏病学的最新研究进展与未来发展方向。

编者按:随着肿瘤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肿瘤患者的生存率显著提升,但抗肿瘤治疗过程中的心脏安全性问题日益凸显,成为临床关注的焦点。在此背景下,肿瘤心脏病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其重要性愈发显著。在“2024 CACA整合乳腺癌大会”乳腺癌整合康复专场上,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方凤奇教授为我们分享了“乳腺癌抗肿瘤治疗相关心脏安全性管理”的前沿见解。会后,《肿瘤瞭望》就肿瘤心脏病学相关内容采访了方凤奇教授,请她为我们分享肿瘤心脏病学的最新研究进展与未来发展方向。
 
01
肿瘤瞭望:您在乳腺癌整合康复专场分享了“乳腺癌抗肿瘤治疗相关心脏安全性管理”,能否谈谈肿瘤心脏病学这一学科当前的研究热点和难点?

方凤奇教授:感谢大家对肿瘤心脏病学这一交叉学科的关注。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是全球、也是我国威胁人民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肿瘤与心血管疾病之间是相互影响的。比如心力衰竭患者罹患肿瘤的风险增加,促进肿瘤的生长。肿瘤可引起全身代谢、炎症和微生物的改变,从而带来心脏功能受损。除了共同的病理生理机制外,抗肿瘤治疗(化疗、免疫治疗、靶向治疗、放疗等)也会带来心血管毒性。
 
肿瘤心脏病学研究热点:心血管疾病和肿瘤之间共同的病理生理机制没有得到充分阐明。因此,需要通过多学科交叉协作,紧密配合,共同探讨相关机制;心脏病学专家和肿瘤专家一起进行跨学科合作,有效将研究的进展转化为患者护理措施,需要从基础、转化、临床研究来探索心血管疾病和肿瘤之间共同的发病机制,以改善处于心血管疾病、肿瘤或两者风险中日益增长的健康问题。
 
目前的难点是如何发现肿瘤心脏病高危人群。《2022ESC肿瘤心脏病指南》提出HFA-ICOS评分:7种肿瘤药物心血管基线风险评估,每一种评分都纷繁复杂,临床医生很难熟练掌握,难以应用于临床。我们中心研发了一种“肿瘤心脏病评估与筛查大模型”(CO-GPT),希望能给临床应用带来便利,促进肿瘤心脏病学的发展。
 
02
肿瘤瞭望:对于临床医生来说,如何更好地识别和监测肿瘤患者的心脏毒性反应?

方凤奇教授:肿瘤患者心血管疾病预防的最佳时机是在肿瘤诊断时及开始治疗前,建议对所有接受潜在心血管毒性抗肿瘤治疗的患者进行基线心血管风险评估。
 
目前基线心血管毒性评估的方向,一是根据肿瘤药物类型进行评估,《2022ESC肿瘤心脏病指南》推荐的HFA-ICOS评分系统,针对7种抗肿瘤药物(如蒽环类药物、HER2抑制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BCR-ABL抑制剂/蛋白酶体抑制剂和免疫调节药物、RAF和MEK抑制剂、GnRH&ADT)的基线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
 
另一种是针对某种心血管疾病风险进行评估,如系统性冠状动脉风险评估2(SCORE2,40-69岁)和老年人系统性冠状动脉风险评估2(SCORE2-OP,70-89岁),《2022ESC肿瘤心脏病指南》建议对需要内分泌治疗的乳腺癌患者进行SCORE2及SCORE2-OP评分预测心血管疾病的10年风险。在开始治疗前将接受肿瘤治疗的患者区分为心血管并发症低风险、中风险、高风险和极高风险,有助于临床医生在制定肿瘤治疗方案时考虑到心血管风险,改进肿瘤治疗方法。目前HFA-ICOS风险评估工具和监测算法需要在临床实践中验证。而来自欧洲的SCORE评分并不适用于中国人群,依据西方人群建立的模型不适用于我国心血管病风险评估的需求。因此,建立适用于中国人群、中国肿瘤人群的心血管疾病评分系统是我们未来需要关注的方向。
 
03
肿瘤瞭望:在肿瘤患者治疗过程中,如何平衡抗肿瘤疗效与心脏安全性管理?有哪些具体策略或方法?

方凤奇教授:肿瘤心脏病患者管理需考虑肿瘤治疗效果最大化、心血管毒性风险最小化原则。近年来肿瘤治疗领域的巨大进步,使得肿瘤患者的远期预后显著改善。我们惊喜于越来越多的新型抗肿瘤药物所带来的生存改善,也许我们还来不及熟悉每一种药物的心血管毒性,对具有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或已有心血管疾病的肿瘤患者,进行全程心血管功能监测,为早期识别和管理潜在的心血管并发症提供窗口。
 
常用的检测手段有心电图、心肌标志物(肌钙蛋白I/T、BNP/NT-Pro BNP)、超声心动图,这些评估方法是肿瘤医生日常熟知和掌握的。肿瘤科医生应用综合治疗手段进行肿瘤治疗时,应熟悉心血管毒性一级预防的方式,以避免或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发展成肿瘤治疗相关心血管毒性。对已发生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二级预防,必要时进行多学科会诊,以保障抗肿瘤治疗顺利进行。
 
04
肿瘤瞭望:您认为未来在乳腺癌抗肿瘤治疗心脏安全性管理方面会有哪些技术或方法的突破?

方凤奇教授:不同肿瘤药物HFAICOS评分工具危险分层纷繁复杂,肿瘤治疗不同危险分层的个体化监测流程也不同,亟需临床应用便利的风险分层及监测评价手段,人工智能的逐渐兴起将为此提供高效便捷的评估手段。Chat-GPT的出现,使得大语言模型技术进入应用层面。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联合国内头部芯片、超算中心等建立肿瘤心脏病筛查与评估大模型(CO-GPT),CO-GPT可自动整合患者的医学数据信息,按照医学需求进行基于语义的提取并储存,辅助医师根据国际指南,完善诊疗流程、自动评级,在CO-GPT的参与下共同完成多学科诊疗等。
 
通过搭建中国肿瘤心脏病学的研究协作组,促使全国多中心团队加入,进一步依托多中心平台,应用大量临床证据优化CO-GPT,力求未来实现大规模肿瘤患者心血管健康随访、收集和管理标准化高质量科研数据,建立适合中国人的临床指南和评估标准,使科研成果能够临床转化。
 
近年来,为促进肿瘤心脏病学的发展,国内国际成立了很多肿瘤心脏病学学组,给患者提供更为专业的评估、监测、随访和干预措施,大多数患者都在心内科接受检查,难以满足日益增加的临床需求,需要更多的肿瘤、血液、心内科、放疗科领域的专家参与进来。需要医务人员、临床和基础研究人员共同合作,以满足未来需求。在肿瘤心脏病学的教育、宣传和临床研究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
 
加强肿瘤心脏病学的研究培训和临床教育,开展医学培训课程,包括心脏病学、肿瘤学、血液学等专业知识的培训,让更多交叉学科的医生能够了解更多知识,优化抗肿瘤治疗心血管毒性的预防、诊断、治疗和管理,提高肿瘤患者的护理。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肿瘤心脏病学仍面临巨大挑战。未来,肿瘤心脏病学领域将更多关注在人工智能等交叉学科领域中的探索,融合新技术助力肿瘤心脏病学形成更完善的防控体系及规范诊治流程,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为肿瘤患者心脏健康保驾护航。
 
方凤奇教授
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科副主任
中国抗癌协会(CACA)乳腺肿瘤整合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CACA)肿瘤异质性与个体化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CACA)整合肿瘤心脏病学分会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肿瘤心脏病学专家委员会常委兼秘书长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肿瘤新药研发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CSC)肿瘤心脏病学学组委兼秘书
北京癌症防治学会乳腺癌青年委员会委员
辽宁省细胞生物学学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理事
辽宁省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委员
大连市医学会肿瘤学专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大连市中日经济合作交流协会健康医学分会副秘书长
曾于日本北九州市立医疗中心研修交流
擅长乳腺癌、肿瘤心脏病学、肿瘤人工智能诊断临床医学研究

 

版面编辑:张靖璇  责任编辑:无医学编辑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乳腺癌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