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肿瘤瞭望>资讯>快讯>正文

ELCC现场直击丨张伟教授:免疫治疗最佳时长及PD-(L)1抑制剂以外的新型免疫疗法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25/4/3 18:12:25  浏览量:651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刚刚落幕的2025欧洲肺癌大会(ELCC)讨论了一系列临床焦点问题,并公布了多项具有临床转化价值的研究数据。本刊特邀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张伟教授围绕2025 ELCC的重点议题展开精彩访谈,深度解读大会核心学术动态。

ELCC 2025微专辑
扫描二维码
可查看更多内容
 
刚刚落幕的2025欧洲肺癌大会(ELCC)讨论了一系列临床焦点问题,并公布了多项具有临床转化价值的研究数据。本刊特邀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张伟教授围绕2025 ELCC的重点议题展开精彩访谈,深度解读大会核心学术动态。
 
张伟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博士,博士生导师
CSCO抗血管靶向治疗委员会常委
CACA个案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委
CACA小细胞肺癌专委会委员
上海市医学会呼吸病学专科分会肺癌学组委员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肿瘤精准诊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呼吸病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上海市医学会呼吸病学专科分会青年委员
上海市女医师协会肺癌专委会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肿瘤转移专业委员会委员
上海市科委技术评审专家库成员
 
FLAURA-2和MARIPOSA研究都促使FDA于2024年批准了新的EGFR突变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一线联合治疗方案。对于奥希替尼单药、奥希替尼+化疗、埃万妥单抗+拉泽替尼这三种一线选择,应如何为EGFR突变晚期NSCLC患者选择最适合的方案?

张伟教授:目前对于携带EGFR敏感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三代药物单药、三代EGFR-TKI联合化疗以及埃万妥联合拉泽替尼这三种治疗方案均已在国际上临床获批,但每种治疗方案均各有优劣。奥希替尼单药应用的无进展生存期(PFS)相对较短,但安全性更好;与化疗联合虽然改善了PFS,既往认为,联合治疗最终总生存(OS)能否获益仍然存在疑问,本届ELCC公布了MARIPOSA研究最终OS数据。
 
MARIPOSA研究结果[1]显示,埃万妥单抗联合兰泽替尼显示了有统计学和临床意义的OS改善(HR=0.75,P<0.005),中位OS分别为不可估计和36.7个月。基于模型估计,埃万妥单抗联合兰泽替尼相较于奥希替尼单药可提高OS的绝对值为12个月,36个月的OS率分别为60%和51%。埃万妥单抗联合兰泽替尼这一组合在目前国内并不可及;此外,在联合治疗过程中所带来的安全性问题同样不容忽视,下肢水肿、栓塞事件等不良反应需要引起临床重视。
 
法国学者在2025 ELCC报告了I/II期SOHO-01研究2个扩展队列的研究数据。请您点评BAY 2927088在经治HER2突变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张伟教授:HER-2突变定义了一类特殊类型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大概2~4%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携带这一突变,目前该领域存在两个重要的研究方向:以DS-8201为代表的ADC类药物以及以BAY-2927088为代表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靶向治疗药物。既往波齐替尼曾探索在HER-2突变肺癌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但由于较低的客观响应以及较大的毒性,最终未能获批。
 
SOHO-01研究中,BAY 2927088治疗HER-2突变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展示了持久的抗肿瘤活性和较好的安全性,有望为这部分患者的治疗带来新的选择。本届ELCC更新的数据[2]中,初治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为70.5%,疾病控制率(DCR)为81.8%。中位缓解持续时间为8.7个月。

2025 ELCC发布了哪些ADC治疗肺癌的研究新数据?

张伟教授:抗体偶联药物(ADC)研发是目前肺癌领域的另一个热点,由于存在单克隆抗体可以特异性锚定于肿瘤细胞表面的相应蛋白,因此,理论上讲药物具有更好的特异性。从目前药物研发数据来看,毒性问题是ADC类药物所面临的普遍问题,尤其是骨髓抑制的问题,另外部分ADC类药物可导致间质性肺炎,从而为临床用药及药物研发带来挑战。此外,目前的多个热门靶点,包括Trop-2、B7H3、DLL3等,并未发现标志物表达水平与患者疗效之间存在明确的相关性,这为患者富集带来新的挑战。
 
未来进行ADC类药物的研发时,首先需要优化药物设计,降低药物毒性,同时需要探索更优的给药剂量,从而为后续的联合治疗留下空间。
 
当然,本届ELCC会议上,部分以ADC为基础的联合治疗策略有望为未来的临床诊疗提供新的选择。如奥希替尼联合Dato-Dxd治疗靶向耐药的患者(II期ORCHARD研究),给予6mg/kg的Dato-Dxd联合奥希替尼治疗,ORR为36%。中位PFS为11.7个月,12个月的PFS率为39%。3度以上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6%,显示了一定的抗肿瘤活性[3]。
 
2025 ELCC讨论的一个重要话题是“对于伴有致癌驱动基因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是否应该排除使用免疫疗法”,请分享您的见解。

张伟教授:既往观点认为,携带驱动基因突变的患者不应当接受免疫治疗,因为可能会导致超进展。但是,后续随着用药经验的丰富以及研究的逐渐深入,发现这一观点并不绝对。目前普遍的共识是,对于伴有驱动基因突变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一线应当优先接受靶向治疗(KRAS突变例外)。但对于靶向治疗耐药的患者,目前免疫治疗已经有了一席之地,包括ORIENT-31研究、HARMONi-A研究都发现,对于靶向耐药的患者,在化疗的基础上联合免疫治疗可以给患者带来相应的生存获益,并改变了我们的临床诊疗实践。
 
“免疫治疗的最佳持续时间”仍存在争议。对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免疫治疗,何时可以或应该停止抗PD(L)-1治疗?

张伟教授:对于驱动基因突变阴性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目前免疫治疗的持续时间为两年,但两年并没有循证医学证据的支持,一年是否非劣效于两年并不清楚,两年后继续用药是否能给患者带来额外获益仍然并不明确。因此,何时停止治疗,应当结合患者的疗效、安全性、药物经济学等进行综合判断。
 
PD-(L)1抑制剂以外的新型免疫疗法是本次ELCC会议教育专场的重要讨论主题,您如何看待“双免疫靶点联合、双靶点免疫治疗药物”的临床前景,这种药物是否存在过度激活免疫系统的风险?

张伟教授:目前除了PD-1/PD-L1等已经获批临床应用外,还发现了很多新型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靶点,如CTLA-4、LAG-3、TIM-3等靶点,但目前只有PD-1/PD-L1的靶点独立成药,其他相应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疗法均没有获得单药应用的适应症。其他新型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联合效果,可能更多取决于患者人群选择以及是否存在标志物指导的人群富集。
 
双靶点免疫药物是目前药物研发的热点,常用的靶点包括PD-1/PD-L1与CTLA-4、VEGF、TGF-β等的联合。目前部分药物如PD-1/VEGF双抗已在国内获批应用,至于是否存在过度激活免疫系统的风险,需要在临床实验中用客观证据来回答。
 
参考文献:
 
1.Yang JC,et al.Amivantamab Plus Lazertinib vs Osimertinib in First-line(1L)EGFR-mutant(EGFRm)Advanced NSCLC:Final Overall Survival(OS)from the Phase 3 MARIPOSA Study.European Lung Cancer Congress 2025,Abstract 4O.
 
2.Girard N,et al.Phase I/II SOHO-01 study of BAY 2927088 in patients with previously treated HER2-mutant NSCLC:Safety and efficacy results from 2 expansion cohorts.European Lung Cancer Congress 2025,Abstract 3O.
 
3.Le X,et al.Osimertinib(osi)+datopotamab deruxtecan(Dato-DXd)in patients(pts)with EGFR-mutated(EGFRm)advanced NSCLC(aNSCLC)whose disease progressed on first-line(1L)osi:ORCHARD.European Lung Cancer Congress 2025,Abstract 1O.
 
《肿瘤瞭望》在ELCC现场报道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肺癌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