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GCC2016] 袁响林教授:胃癌转化研究进展——免疫及外泌体

作者:  袁响林   日期:2016/5/20 17:16:54  浏览量:25818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胃癌的转化研究是推动中国胃癌发展的基石。在刚刚过去的第十一届全国胃癌学术会议(CGCC2016)暨第四届阳光长城肿瘤学术会议的“内科——靶向与转化会场”上,来自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的袁响林教授对胃癌转化研究的最新进展做了精彩点评。

  袁响林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肿瘤科

 

  免疫+靶向——胃癌治疗的强强联手

 

  胃癌作为全球第五大常见肿瘤,尤其好发于东亚;历经低效高副反应的细胞毒性化疗药物的漫长时期,免疫治疗给胃癌带来了新的曙光。从疫苗, 抗CTLA-4到抗PD-1, PD-L1靶向药,免疫治疗主要针对肿瘤免疫的各个环节进行干预从而起到降低肿瘤细胞免疫逃逸,增强免疫细胞(T细胞或APCs)功能的作用。而靶向干预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免疫靶向治疗应运而生。目前由美国FDA批准的胃癌相关免疫治疗靶向药包括:Ipilimumab(2011), Nivolumab(2014), Pembrolizumab(2014), Tremelimumab(2015)等,涉及的大型临床试验至少19个。其中Bang等近期在Lancet Oncol发表了多中心临床试验(NCT01848834)结果:pembrolizumab单抗在PD-L1表达阳性复发或转移的胃腺癌患者取得了惊人的疗效,ORR=22%,mPFS≈1.9m,mOS=11.4m,总生存时间相比单药化疗提高将近半年,免疫靶点的表达可能成为免疫治疗疗效新的预测因子,而在转移性胃癌的发生机制上有哪些新探究呢?

 

  外泌体——肿瘤转移的先锋

 

  肿瘤的转移是肿瘤预后好坏的关键因素,而外泌体作为明星纳米级膜性小泡,在肿瘤的增殖、转移、耐药、血管形成以及EMT等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近期Hoshino等在Nature发表了关于外泌体参与肿瘤靶点器官转移的分子机制:肿瘤细胞外泌体上分选整合素蛋白的类别决定了癌细胞转移的靶点器官位置,这也超越了血管学说解释了为什么肿瘤细胞易向肝脏、肺、脑以及骨转移的原因,其中表达ITG α-6, β-1, β-5的胃癌细胞更易向肝脏转移。外泌体作为肿瘤转移的先锋,在肿瘤转移“土壤-种子”学说中起着靶器官微环境土壤预操作的作用:肿瘤细胞可在转移前预先通过释放富含脂质、蛋白、Micro-RNA等的外泌体,干预靶器官与免疫调控、基质重构、EMT、血管形成等过程,为肿瘤的转移创造良好的微环境,从而指引并促进肿瘤的转移。

版面编辑:张楠  责任编辑:唐蕊蕾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转化研究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