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肿瘤瞭望>资讯>正文

抢先看!2023年ELCC口头报告汇总II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23/3/27 16:52:45  浏览量:7002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2023年欧洲肺癌大会(ELCC)将于2023年3月29日至4月1日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会议由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与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联合组织。近期,组委会公布了摘要,《肿瘤瞭望》将其中7篇(共16篇)口头汇报部分进行编译与读者分享。

前言:2023年欧洲肺癌大会(ELCC)将于2023年3月29日至4月1日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会议由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与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联合组织。近期,组委会公布了摘要,《肿瘤瞭望》将其中7篇(共16篇)口头汇报部分进行编译与读者分享。
 
10MO:Cemiplimab单药一线治疗PD-L1≥50%且有脑转移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三年随访数据
 
 
研究背景:EMPOWER-Lung 1研究探索了PD-L1≥50%且驱动基因突变阴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针对PD1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Cemiplimab与含铂双药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纳入了临床稳定的脑转移患者,既往数据已经展示了总体人群PFS和OS的获益,本研究旨在报道有脑转移患者3年随访数据。
 
研究方法:这是一项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为Cemiplimab,每三周一次或研究者选择的含铂双药治疗。数据分析时,全组中位随访时间为37.1个月。
 
研究结果:免疫治疗组和含铂双药治疗组分别有34例和35例患者基线有脑转移,中位年龄分别为60岁和62岁,男性占比分别为97.1%和82.9%,非鳞癌占比分别为85.3%和74.3%。针对有脑转移的患者,Cemiplimab展示了较含铂双药化疗更好的疗效,两组中位OS分别为未达到和20.7个月,HR=0.42,中位PFS分别为12.5个月和5.3个月,HR=0.34,两组ORR分别为55.9%和11.4%。中位DOR分别为31.7个月和12.5个月,两组分别有14.7%的患者和20%的患者出现颅脑进展,3度及以上全因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5.3%和60.0%。
 
研究结论:3年随访数据显示,针对有脑转移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Cemiplimab相较于含铂双药化疗展示了更好的获益,在这部分患者中耐受性良好。
 
11MO:Eftilagimod联合帕博利珠单抗二线治疗PD-1或PD-L1耐药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II期TACTI-002研究的最终OS数据
 
 
研究背景:Eftilagimod是一款针对Lag-3的单克隆抗体,该分子在抗原提呈细胞及CD8阳性T淋巴细胞激活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并导致T淋巴细胞募集并逆转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耐药。本研究报道了TACTI-002研究b部分的数据,这部分探索了PD-1/PD-L1耐药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接受Eftilagimod联合帕博利珠单抗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
 
研究方法:研究纳入既往接受PD-1/PD-L1单药或联合化疗后耐药的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无论患者PD-L1表达水平均可入组,主要研究终点为ORR,次要研究终点为DCR、PFS、OS及耐受性,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接受Eftilagimod(30mg,每两周一次,8周后改为每三周一次、上限治疗一年)或帕博利珠单抗(200mg,静脉,每三周一次,上限两年)。研究每9周进行一次疗效评估。PD-L1基于22C3抗体进行。
 
研究结果:共计36例患者入组,中位年龄67周岁,61%为男性,PS评分0分和1分的患者占比分别为33%和67%,鳞癌和非鳞癌患者占比分别为19%和78%,分别有39%和82%的患者PD-L1表达水平<1%和<50%,前线分别有28%和72%的患者接受免疫单药及免疫联合化疗,Eftilagimod以及帕博利珠单抗治疗的中位周期数分别为5周期和7周期。全组患者ORR和DCR分别为8.3%和33%,另有33%的患者出现瘤体缩小。中位PFS和6个月PFS率分别为2.1个月和25%。中位OS和12个月OS率分别为9.7个月和44%。最常见不良反应包括食欲下降33%,呼吸困难31%,咳嗽28%,乏力19%及体重下降17%。
 
研究结论:Eftilagimod联合帕博利珠单抗治疗PD-1/PD-L1耐药的晚期NSCLC患者展示了一定的抗肿瘤活性及良好的安全性,需要被进一步验证。
 
12MO:III期POSEIDON研究中,接受2周期及4周期化疗患者的响应模式
 
 
研究背景:在POSEIDON研究中,一线给予durvalumab联合tremelimumab及4周期化疗相较于单纯化疗显著改善了驱动基因突变阴性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PFS及OS,并获得FDA批准。三组ORR分别为38.8%,41.5%和24.4%。中位响应持续时间同样在四药联合组有所延长,但是,化疗周期数与响应模式之间的关系尚未被探索。
 
研究方法:在该研究中,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按照1:1:1的比例随机分为四药、三药或双药治疗,并评估了患者接受2周期及4周期化疗后的客观响应。
 
研究结果:四药组、三药组和双药组分别有78%、82%和74%的患者完成了4周期化疗。在ITT人群中,第二周期评估为SD,而第四周期评估为PR的患者,在四药组、三药组和双药组占比分别为26.1%,23.5%和19.4%,在携带STK-11突变的患者,这一比例分别为29.4%、15.4%和12.5%,携带KEAP-1突变的患者,这一比例分别为36.4%、28.6%和0%,携带KRAS突变的患者中,这一比例分别为41.9%,27.3%和7.7%。第二周期评估为CR/PR且第四周期继续评估为CR/PR的患者,三组占比分别为90.6%、92.6%和83.9%。3度及以上不良反应发生率在前两周期以及第3~4周期发生率相似。
 
研究结论:这一探索性研究数据支持应用4周期含铂双药治疗。当化疗联合durvalumab及tremelimumab时,进一步联合两周期化疗,并未明显增加患者的毒性。
 
13MO:Tusamitamab ravtansine联合帕博利珠单抗±化疗,在CEACAM-5阳性的非鳞、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一项II期临床研究
 
 
研究背景:帕博利珠单抗±化疗是当前驱动基因突变阴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一线标准治疗。CEACAM-5在多种肿瘤细胞中表达,而在健康细胞中表达较少。Tusamitamab ravtansine是一款人源化、针对CEACAM-5的抗体偶联药物,其偶联的细胞毒类药物为DM4。既往研究显示,Tusamitamab ravtansine单药在部分重度治疗的患者中展示了较好的抗肿瘤活性。
 
研究方法:本研究评估了该药联合标准治疗在CEACAM-5表达的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分为三个队列:队列一为联合帕博利珠单抗;队列二为联合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化疗;队列三为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培美曲赛。患者CEACAM-5表达基于免疫组化检测≥2+。Tusamitamab ravtansine治疗剂量为150mg/m2或170 mg/m2,静脉,每三周给药一次。
 
研究结果:共计25例患者入组,48%的患者在数据分析时仍然接受治疗,1例患者转氨酶升高,报剂量限制性毒性(为队列三,接受治疗剂量为170 mg/m2)。最常见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包括恶心44%、腹泻36%等,3度及以上不良反应发生率68%,5级不良反应发生率16%,但均考虑与治疗药物无关。ORR和DCR分别为40%和88%。

研究结论:tusamitamab ravtansine联合标准治疗展示了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及可管理的安全性,没有新的安全性事件出现,支持进一步研究。
 
14MO:Taletrectinib治疗ROS1阳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疗效及安全性更新
 

研究背景:Taletrectinib是一款强效、下一代且透脑活性较好的ROS1-TKI类药物,在既往TRUST-1报道的数据中,Taletrectinib治疗ROS1阳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展示了良好的活性及耐受性,无论患者是否接受克唑替尼治疗,本研究报道了经过中位1.5年的随访数据。
 
研究方法:TRUST-1研究是一项多中心、开放标签、单臂临床研究,共有两个队列:初治患者及克唑替尼经治患者,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接受600mg,口服,每日一次的研究药物治疗,主要研究终点为独立评审委员会评估的ORR,次要研究终点包括DOR、DCR、PFS及安全性。本研究数据分析时,将其他临床试验中接受标准剂量药物的患者进行了合并分析。
 
研究结果:共计109例患者纳入TRUST-1研究(初治和经治组分别有67例和42例),中位随访时间在初治患者和经治患者分别为18.0个月和16.9个月,两组患者的ORR分别为92.5%和52.6%,中位DOR和中位PFS均未达到。携带G2032R突变的患者,ORR为80%,在与I期研究合并后,ORR在初治和经治患者分别为89.5%和50%,中位PFS分别为33.2个月和9.8个月,178例接受600mg,口服,每日一次剂量治疗的患者中,任何级别全因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2.7%,多数均为1~2度,最常见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包括AST升高60.7%,ALT升高55.6%以及腹泻55.6%,较常见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为眩晕18.5%,3.4%的患者因不良反应而导致治疗终止。
 
研究结论:经过额外随访后,Taletrectinib治疗ROS1阳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仍然展示了持续的抗肿瘤活性,并延长PFS,尤其对G2032R突变的患者具有较好的活性。
 
15MO:携带TRK融合肺癌患者接受larotrectinib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数据更新及ct-DNA分析
 
 
研究背景:NTRK融合在多种实体瘤,包括肺癌中被发现,larotrectinib是一款强效透颅脑效果较好的TKI类药物,在一项篮子临床试验中,15例携带TRK融合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接受larotrectinib治疗后,ORR为73%,本研究旨在报道其基于ct-DNA的检测数据。
 
研究方法:接受larotrectinib治疗的两项临床试验数据进行合并分析,NTRK融合基于当地实验室的检测方法进行,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接受larotrectinib 100mg,口服,每日两次的治疗。主要研究终点为独立评审委员会评估的ORR。
 
研究结果:最终,共计26例患者入组,12例患者存在中枢神经系统转移,23例患者疗效可进行评估。独立评审委员会评估的ORR为83%,包括2例CR,17例PR及4例SD,中位响应持续时间未达到,12个月的响应持续率为72%,中位PFS未达到,中位OS为40.7个月,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多数为1~2级,14例患者有ct-DNA数据,其中6例患者在治疗前检测到NTRK融合。
 
研究结论:larotrectinib治疗NTRK融合的患者具有持久疗效并可延长获益,毒性可管理。在NTRK融合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ct-DNA的检测可能代表了一种发现该突变的方法。
 
16MO:基于血浆EGFR分析II期BOOSTER临床研究数据
 
 
研究背景:BOOSTER研究探索了携带继发性T790M突变的患者,在标准奥希替尼治疗基础上进一步联合贝伐单抗,二线治疗这部分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前期数据显示,两组的中位PFS无差异,本研究探索了该试验ct-DNA的应用。
 
研究方法:患者入组后分别在基线、第9周及疾病进展时采集外周血,将患者吸烟状况,T790M突变状态、基线p53基因突变状态以及动态ct-DNA的监测水平纳入Cox模型,以评估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
 
研究结论:共计155例患者接受随机,分别有87%、71%和42%的患者有基线、第9周以及疾病进展时的外周血检测数据,基线71%的患者可检测到T790M突变,但与患者PFS无关。第9周时,91%的患者无法检测到T790M突变,而在疾病进展时,34%的患者仍然存在T790M突变,吸烟状态是预测PFS的因素,交互性P=0.046,吸烟状态与TP53突变状态无关,63%的患者基线外周血可检测到TP53突变,基线携带TP53突变及21L858R突变是患者较差OS的独立预后因素。
 
研究结论:基线P53及EGFR第21L858R突变与较差的预后有关。

版面编辑:张靖璇  责任编辑:无医学编辑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ELCC

分享到: 更多

相关幻灯